2008樂綺計劃

2008樂綺計劃

起步走

[回溯]

2008樂綺計劃結合了【樂生知音】及【Hello Kiki_起步走】,先是由長期在樂生院活動的視障者珮綺發起,繼而與合作夥伴們發展出的集體創作作品。

在[2008樂綺計劃]之前,珮綺的行動列表

樂生之前

--新寶島視障者劇團的日子

--2005.8 黃蝶南天舞踏團<瞬間之王>演出

遇見樂生

--2006.9 黃蝶南天舞踏團<天然之美>演出

樂生之後

--2007.4 四一五樂生大遊行之<痲瘋女>行為演出

--2007.9 2P3V<犢之二>行為演出

--2007迄今 樂生博物故事館

[樂生知音]

在珮綺參與樂生博物故事館的[尋找樂生的美麗與哀愁-樂生博物館手創行動]開始,進行了<我的樂生步道>的製作,之後開始了許多攝影、畫作、捏塑,甚至院民訪談的行動‧‧‧其實,這一切在珮綺參與黃蝶南天舞踏團<天然之美>演出之初,便已然開始!

本段活動形式介紹請見右邊區塊。

[Hello Kiki起步走]

「一個旅行,轉戾點,找到不一樣的答案‧‧‧」珮綺這樣詮釋這個表演,<一個旅行>在與合作夥伴們發展出的集體創作過程,進展為[Hello Kiki 起步走];"Kiki"不僅是珮綺,也是我們製作群每個夥伴。

本段活動形式介紹請見右邊區塊。

[New!]排練照

[New!]工作討論照

[夥伴們的呼應]

FUn的碎語日誌:<0723.><0724.><0814.><0818.><0822.><0826.><0828.>

<0829.>、<0902.><0903.>、<0906.><0907.><0908.><0909.>

思琴小姐說謝謝:<0718.><0719.>

FUn碎語日誌0723論述草一

0723整理以下是我順時間的思考過程
研究動機
對我來說,珮綺地這些畫作不是藝術品,僅是他個人的某種生活表現。
觀看他的作品。在此之前,我都是帶著鼓勵的意味居多,過去搬畫作至展間、貼畫閉上、夾攝影作品、以致印卡片等,有非常多的機會從我手上流過他的作品,卻從沒有留下感動(也或是從未認真對待)。
是的,我已經練到可以待他如一般人,但對其靜態作品仍未認真。在發現這不適當的態度後我開始思考兩個問題:什麼算是藝術品,去除同情與好奇,珮綺的靜態作品於我有何意義?
思考藝術相關問題已愈一年,從未有個脈落組成。只是那天心裡聲音說出這不是藝術作品時讓我自己也驚訝,遂想探究我這判準根源在哪?


為何只談靜態作品

據我所知,珮綺在藝術發展這條路上,迄今作過的藝術呈現形式有攝影、畫作、捏塑和舞臺表演。(音樂似乎是他未來的方向),其中前三我謂之以靜態,末者以動態。
首先說明我肯定珮綺動態呈現方式具藝術價值(又有可能是我動態的看很少,動態又較靜態更能引人注意,這是令一可能原因,關於整體動態與靜態作品的比較)
這有無藝術價值的判斷內涵未清,我想能先說出的是在觀賞後,是否感動了為準(也有觀賞前與觀賞中,關於盲.病仍如此努力活著)。幾次排練下來,我想我真的有感動過,如此簡單。
看了思靚進對珮綺表演的敘述一辭「小心翼翼」頗為認同,對我們來說,珮綺不用模仿就可以真切的表現出在黑暗中舉步、位移的緊張感,帶大家入他的氛圍,以及確定空間位置後,形體表現轉呈穩健的轉變過程。
其他如擠壓充氣娃娃,帶給我距離與衝突之感,以及蠟燭表現出的感覺我都覺得頗有張力,這些是留下感動的痕跡。

動態表演的分析
我需要進一步分析,需要知道去除了對「表演者是一盲人」、「表演者人生背景的某些坎坷」、「表演者同時是盲者也是罹癌者」等等這些會引起我好奇與同情的因素,而對以下元件則暫作保留:「表演者是我熟識的人」、「我的角色是工作人員、是旁觀觀眾、還是表演的一部分、還是全部」

我的藝術觀
為何你要把這些東西分出?欣賞藝術有必要這麼複雜嗎?這些東西的分出,你似乎在切割你和表演者的關係,似乎意圖客觀的去欣賞一件作品,然這些元件的認識為何不能也是一件作品的內涵?(梵谷失敗的人生於其作品,具有不容否認的加值效果,如是也就引得有些人跳出來頻論其早年素描實未有如是質,是因作者是梵谷而德所值,此處質與值,很粗略的分為後者關於金錢衡量,前者則為藝術價值)

此處的這些元素委實和一般只覽中放置的作品說明牌、作者生平甚至作者名稱,於觀賞者觀賞作品欲引起的效果相類。

在談論美不美的議題上,常常會歸到各自表述,彼此尊重。我真也不知是否存在一 件大家都會感到美的存在。
現在我謹以我為出發點
對我來說,觀賞一件作品再第一次接觸時,最好離開那些側記、介紹或評論以致名字,如果對象是畫作,那就在畫前閉嘴靜觀吧,我以為這是最接近純粹的欣賞方式。當然還關涉觀者自身當時觀賞的生心狀況,如情緒、乃至個人過往經驗、生長環境與價值觀或某種天生傾向等。
我以為這些是影響同幅畫之所以不同人會有不同感受之因。

然這種觀賞方式對我來說十次用有八次沒有反應。我自己是覺得還需要練,讓未覺此方式之謬誤。

有了這種近乎純粹的經驗〉愛去體驗其他元素加進候的經驗,我以為會較適當,畢竟人很難遺忘,尤其當你意欲專心時。
由上觀,展覽於我而言永遠看不完,除非時間不存在。這是我目前對賞的態度,雖然有時間上的次序,卻不表有巑在價值上的次序,在想或許也正因如此,我可以有很多細節,卻老缺乏一個整體

靜態作品
對珮綺靜態作品的態度是好奇同情多過正視其為一件藝術作品。
或許這和珮綺作畫的原始用意接近,此為珮綺近期人生心得與樂生的故事,紙土、畫作內容圍繞在房子、鳥、雲、樹、動物。個人感覺是除了好奇盲者如何定位、配色,如何不靠眼睛捏塑,以及聽珮綺介紹外,我沒有辦法感受更多,
(近期陪她去展間錄作品介紹 聽了更多關於畫作的介紹,我發現他的內容頗有趣,含有其故事)
就創作者、創作作品與觀者的關係來談
珮綺紙土和畫作作品讓我想到小孩子,通常媽媽都會保存子女幼時畫作或其他創作。在別人眼中這些或許不算什麼,但在父母眼中可是寶。在對珮綺這些靜態作品,(我的態度也近乎如此,只是不是父母與子女,而是朋友外加同情所以會有更多寬忍。)只不過更甚在,不是因為這件作品本身有價值,而ˊ是因為作者而有價值。
(我想我之所以分析或許教室在找來自作品本身的價值在哪兒,或者可說對我而言,那種來自作品本身的價值在兒。
也就是以「作品真正的生命存在作品之中」為預設,創作者雖可說是賦與作品生命之人(又也有另種看法,Michelangelo 在創作雕像時,從他留下的文字顯示出,那形象是內在於巨石內,他只是將他釋放出來而已),我以為那作品脫離創作者後就可以獨自呈現,沒必要創作者一定要一直與之相牽連。甚至創作者和作品本身的生命內還上可以毫無相干,創造者的角色對於作品,或可以僅是提供一孕育,有孕育作品生命之可能實未創造此生命。


對於孩子,一般人都有極大的包容其在藝術上的創作,甚至認為那會是接近純粹的展現,不做太多引導,就是期望能充分展顯原初,這是我所講的鼓勵。
(然,人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不是小孩的?爾後又何時渴望重回赤子?)
這種包容同時含有我所謂的因作者而有的價值以及僅因作品就有價值的。
---------------
作品名稱的意義
藝術是提問
名稱的意義
創作者在創作作品後,對於作品的意義,

我將兩者分離,視作品出現後即獨立,
如此,可使我放下,藝術評論的價值感的得失心
因這些又解僅是視野之ㄧ
然不諱言
作者自己對此作品的評述,只要是非強迫的,確實影響力更大,又有些人會以此為標準了


關於名稱。Michelangelo 死後被人發現有四座雕像從未被展示,他似乎自己也存未提及任何關於這四座雕像的論述,於是人門為了定位,就有很多機制點出來了:
1. 這些雕像是以完成或未完成之爭(是否涉及是作品或非作品)
2. 命名,囚、奴隸之青年、巨人、甦醒、負重
3. 年代定位
4. 於Michelangelo 自身的意義猜測
這些都分別衍伸了一篇又一篇的評述,更有可見,將其個人整個人生作品史來對這四座雕像做評述
或者關於作者人生中的私事,八卦、或同性戀疑問

對於這些資訊,我他媽的真是又愛又怕,一方面這些確實是干擾,一方面又確實可引我到意義中,豐富之
而且我確實也想聽聽他人如何說

感動的來源
昨日討論第三幕,是的,豐富感因人而異,
表演與作者要賦予表演意義
與觀者藉由想像與感受賦予的意義

(我自己的繪畫一直卡在 沒有方式有效的使我的視野從細節到整體
我知道我老是只被自己打敗
沒有什麼必勝的意志
但你可以從這段的挫敗中豐富你個人
以至以後的畫作)

沒有留言: